【天天聚看点】70年楼龄的房子怎么办?上海推倒重建两千户“老破小”亮答案
来源: 时代周报
(资料图片)
“新的想法必须依靠旧的建筑才能存在”。简·雅各布斯在影响深远的书籍《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》中指出,对存量建筑的重复利用,可推动建筑形态积极变化,打造多元化的城市环境。
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,一批建筑日渐老旧,亟需一场新陈代谢。老旧住宅水管老化、消防不过关、楼体损坏以及安全秩序治理等问题开始暴露。如何让建筑优雅地老去,考验着每一位城市建设者。
70年楼龄的老房子到底会怎样?上海彭浦新村街道亮出了答案。
上海彭浦新村街道旧改办负责人须炳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彭浦新村里有部分房源楼龄接近70年。此前,这里分布着多层老公房里潮湿阴暗又狭小的房屋,7-8户居民合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。每逢大雨,住在顶楼的居民屋顶渗水是“家常便饭”,住在底楼的居民家中则因地势低洼、下水道堵塞等原因遭遇“水漫金山”,甚至在小区里行走时,“最高的积水能淹过人的膝盖。”
改变,迫在眉睫。一场与时间的竞速,已然拉开序幕。
在街道办牵头下,由中国铁建、上海建工等国资企业施工,包括彭三小区二期至五期在内的2000多户住宅,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改造。
改造后,彭三小区从原来“厨卫不成套”的36幢“老破小”,摇身一变为成20幢独门独户的多层和高层住宅楼。经过长达十余年的渐进式改造,彭浦新村破茧而出,形成今日集住宅、公园和餐厅于一体的高端住宅项目。
这是一次政府、城市与市民多方共赢的实验。有业主发现,在二手房交易市场上,自己的房子竟然还能比周边小区贵1-2万元/平方米。
彭三小区成功的案例,让彭浦新村这个上海曾经的超大规模“老公房”聚集地,在新的城市更新模式探索之下,焕发出崭新的活力。
摸着石头过河
老旧住宅改造,最大的难题在于平衡利益。拆前拆后面积平移、住户楼层安排、公建配套设置等,均是一道道错综复杂的算术题。
与以往直接拆迁有所不同,街道旧改办要面对的挑战远不止动员拆迁这么简单。由于此前上海从来没有过类似的经验,每一步尝试都是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
须炳荣告诉记者,针对小区内建筑的不同情况,彭三小区的更新方式也略有不同,并分成了五期进行改造与更新。其中,一期扩建厨卫,二期至五期采用拆除重建。
(早期彭五小区直接在侧面扩建楼梯,时代周报记者摄)
“在做一期的时候,居民大多面临主要问题是没有独立的厕卫,于是我们将原有的过道空间让渡了出来,通过将楼梯外移至侧面,合并同一层居民房屋等方式,满足居民独立卫浴、厨房的需求。”须炳荣透露,“但是很快我们就会发现,这些改造还是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和需求,比如老年人上下楼还是没有楼梯,小区的停车位也仍然短缺,基本的一些生活配套还是没有,于是我们开始尝试新的思路,决定还是要推倒部分房屋重新建造。”
这也意味着居民需要先从原来房屋里搬走,然后等楼房盖好之后再搬回。彭三小区二期试点成功后,这种旧改模式后被称之为“拆落地”。
以如今正在进行建造的,同样使用“拆落地”方式改建的彭一小区为例,旧改办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摸排,走访2110户居民房屋实际情况后,一共整理出282个户型和面积,且每个户型都不一样,最小的7.2平方米,最大的有110平方米。
(彭一小区新的设计方案,时代周报记者摄)
通过合并相似面积段的户型,最后也还是整理出了94个户型,此后在方案设计阶段,街道旧改办反复和设计部门沟通,通过20多次的修改和意见反馈,历经前后1年多的时间,最终将彭一小区每一户居民改造前后的户型整理成手册,完成了彭一小区整体的设计方案。
据须炳荣介绍,改建后的彭一小区还分别配套有一座带游泳池和篮球馆的体育中心、一座居民文化中心、一座生活服务中心以及养老院。多余的房屋也将作为静安区的保障性住房来统一调配使用。
“拆落地”方案亮相
通过彭五、彭七以及彭三小区一到五期的旧房改造工程,彭浦新村街道办先后探索出“改扩建”“加层扩建”“拆除重建”等多种改造模式和规模上由点到面,从整幢到成片到小区整体改造。
时代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,如今彭浦新村街道最后一个非成套旧住房小区——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拆除重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建设中。
(改建中的彭一小区,图片来源:彭浦新村街道)
“十几年的旧改工作,经常会遇到居民不理解的情况,但如今回搬后的居民,再次看到我们旧改办的工作人员时都很感谢我们,这让我们觉得一切的付出是值得的。”须炳荣表示。
如今,彭浦新村的几个“老破小”小区逐步迈向正轨,但在上海,还有很多非成套型的小区亟需这样更加人性化的城市更新方式。
上海市政府近期《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》中提出,要用10年的时间,全面提速“两旧一村”改造,到2025年,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近40万平方米的零星二级旧里以下的房屋改造,基本完成有一定安全隐患的“小梁薄板”的房屋改造。
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,可以制定综合改造方案,通过引入合适的市场主体参与,以缓解大批城市更新所带来的资金压力。
2月21日,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策略顾问部高级董事、主管朱锋向时代周报记者建议,由于“留改拆”的政策导向让城市更新的整个运营逻辑更为复杂,对规划和资本的要求也更高。
“未来,或可以考虑让国资平台公司等来牵头,再引入一些擅长城市更新运行的企业、机构来做二级联动,这样不仅缓解了一级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压力,后期进入的市场化企业、机构也能通过运营提升城市更新的溢价空间,从而通过政企联动方式,谋求双赢局面以及利益价值最大化。”朱锋表示。
相信在越来越多城市更新新模式的探索之下,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,上海的城市更新也将跑出新的“加速度”。
关键词: